长宏网 马岛战争中的阿根廷怎么才能获胜?1990年2月15日英阿恢复外交
萨沙历史上的今天
作者:萨沙
本文为原创,谢绝任何媒体转载
1990年2月15日,英国与阿根廷在福克兰战争结束八年后,终于恢复了中断的外交关系。这场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,尤其是阿根廷方面的失败,至今仍被广泛讨论。那么,如果当年阿根廷准备充分,是否有机会获胜呢?
展开剩余82%福克兰群岛(阿根廷称“马尔维纳斯群岛”)之战,最初让英国颇感意外。毕竟在伦敦眼里,这片远在南大西洋的岛屿只不过是个驻军有限的殖民地。然而讽刺的是,阿根廷虽然主动挑起战争,却同样毫无准备。
当时的阿根廷军政府由独裁者加尔铁里掌控。面对国内经济崩溃、通货膨胀在1981年高达600%、居民收入骤降两成、GDP跌幅超过一成的困局,他试图通过一场对外战争来转移公众视线。国内工会组织甚至酝酿大规模罢工,使政府摇摇欲坠。根据选举法,加尔铁里本该在1982年卸任陆军总司令,而政敌正准备趁机将其推翻。正因如此,他才急于通过军事冒险来维持权力。
实际上,如果阿根廷能冷静等待三年,情况或许大不相同。因为英国当时已经计划在1984年前削减海军力量,退役航母与多艘驱护舰,并逐步撤出马岛驻军。若耐心布局,阿根廷本有机会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获得优势。但加尔铁里一厢情愿地认为,英国远在一万三千公里之外,不可能为一座荒凉小岛倾尽全力。事实却完全相反。
战争前,阿根廷手中并非毫无“杀手锏”。其最为人称道的是法国生产的“飞鱼”反舰导弹和“超级军旗”攻击机。阿根廷共订购了14架飞机和14枚导弹,但战事爆发时仅有5机5弹交付。即便如此,这有限的武器仍击沉英国“谢菲尔德”号驱逐舰与“大西洋运送者”号运输舰,还重创“格拉摩根”号驱逐舰。若能等到其余9枚导弹到手,战果无疑会进一步扩大。然而,阿根廷政府急于求成,根本没有耐心等待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阿根廷军队在后勤上几乎等于零准备。登陆马岛的部队甚至没有足够粮食,许多士兵日常生活物资匮乏。岛上粮食供给严重不足,士兵们常常忍饥挨饿,甚至有人冒险溜到港口换取食物。尽管岛上驻军人数一度接近一万人,但由于饥饿和物资紧缺,战斗力低下,士气早早崩溃。讽刺的是,阿根廷本是农牧业大国,拥有大量运输船,若在战前一个月组织几十万吨补给运送,完全可以轻松改善局面。
在军事硬实力上,阿根廷与英国差距明显。英国特混舰队虽远道而来,却依托航母战力和美国的强力支持而处于主动。反观阿根廷,空军虽有约550架飞机,但具备现代作战能力的机型不足三分之一。由于航程限制,飞行员每次袭击英国舰队仅能在目标区域停留两分钟,被形容为“在刀尖上跳舞”。而长达一个月的战前空档,阿根廷人甚至没有设法扩建岛上跑道,以容纳战机起降,白白错失良机。
更糟糕的是,阿根廷几乎没有能依靠的国际盟友。拉美各国实力有限,帮不上什么忙。而英国则得到了美国与法国的全力支持。美国不仅率先对阿根廷实施武器禁运和经济制裁,还为英国提供武器与关键的阿森松岛前进基地。甚至在战事胶着时,美方还提议借出“艾森豪威尔”号航母支援英国。反观加尔铁里,却一度幻想美国会出面调停,帮助阿根廷既保住主权,又让英国体面退场,实在是自欺欺人。
总的来说,阿根廷在战争中输得毫无悬念。政治冒险的草率、后勤准备的严重不足、战略判断的错误以及缺乏真正强大的盟友,注定了他们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。历史证明,这样一场仓促开打的战争,只能以惨败收场。
声明:
本文参考资料与图片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天津市瑞银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